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資訊種子開始招生囉!越早報名機會越大!





資訊種子培訓計畫是由台北縣電腦商業同業公會所籌畫,目的是為了替台灣資訊產業界培育新一代的人才,希望能藉著公會現有的豐富業界資源,包括具寶貴實務經驗的講師以及直接到業界實習的機會等,讓有興趣投入IT產業的青年學子,能透過公會的培訓,讓表現優異者,擁有提早與業界接觸的機會,並成為業界所需要的資訊精英人才。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第七屆]靜態課程—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數位動畫與行動影音的設計與應用

課程日期:2009-11-21
講  者:陳春霞 總經理

文/程紹幃

今天真是太精采了,陳春霞老師幾乎介紹了整個台灣的動畫史,才知道這個領域的發展是不容易的,是個很坎坷的道路,光是培養一個原畫師就要將近八年的時光,真的滿讓我訝異的。老師提到:動畫是具有生命力的,這句話讓我感受到老師對動畫得要求以及堅持,其實我一直不清楚動畫是什麼?或者是說怎麼做出來的?因為我看得動畫跟大家比起來真的太少,但今天很高興能知道一部動畫的始末,才發想idea到畫稿,畫了又修稿,最後拍攝,聽起來好像沒有很繁瑣,但看過真正原稿之後,我真的被嚇到了,那個純手工的感覺,我看我是這輩子都不可能畫出那一種境界的,而且動畫中的一幕,可能是好幾張原稿拍攝出來的,整個動畫製作過程就像一個有時間限制的馬拉松比賽,除了辛苦還是辛苦,
不過就今天所看的每一部動畫,真的都超級棒,有的甚至會笑到心坎裡,可見品質是青禾之所以為青禾的一大關鍵。

另外老師提到一個重點,從開始上課就不斷強調的一點,那就是原創的重要,從金錢方面看,代工只能收到代工部份的報酬,原創的話,卻能收到很多週邊的報酬,從技術方面看,原創的難度遠遠高於模仿或者是複製,而且原創才算是一種資產,那是一種很寶貴的資產,就像最近很夯的電影2012中也說到:這本書不會因為地球毀滅就跟著毀滅,他會不斷的傳承下去,因為我正在讀。那動畫的原創性不也是這樣嗎?他是會流傳的,流傳的是原創者的信念和腦中的點點滴滴,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產品,其實延伸到比較廣的部分,所有原創的東西都是最珍貴的,因為他獨特,更厲害的講法,我覺得像是一種無中生有,這也是台灣要走出代工王國一定要走的路,期待總有一天有人會說台灣是設計大國。

[第七屆]靜態課程—如何縮減數位落差? e化平等,從心出發!

課程日期:[2009-10-24]
講  者:洪雯娟 副主任

文/張桂慈

今天的課程真的收穫好多。(外加充實的驚嘆)

今天所講到的數位落差內容跟我以前想的東西差很多,但不是說內容不一樣,而是我想的層面比較小,但今天講師分享的層面是我沒去關注的,以前會想到的是一些城鄉層面的數位落差,但是講師分享的是更廣的國際觀點,這些是我之前都不曾聽過的東西,這讓我發現自己的知識真的比較侷限、也欠缺脈絡的分析和了解。也挺慚愧的是APEC的事以前有一陣子研究過,但連一些簡單的題目都答不上來。(我還把某些細節跟亞太經合會顛倒了)

創意、認知、語言和邏輯這些層面都是我比較缺乏的,對於學校所學不只是知識,甚至還有組織能力,這我現在就能深深體會了,發現自己在表達上欠缺條理以致於重點和認知的錯位。舉例來說:雖然我問了一個問題,是關於臺灣建立代表品牌的問題,這問題其實我注意很久了,但其實我對自己的品牌定義都無法明確下定論,我想這也是我自己要補強的地方,也很感謝講師幫我提出這個盲點後,也說了很多臺灣現況和EPC的例子解決我的問題,有些面向如臺灣有歷史包袱、追求快和變的情形,甚至也連結到了臺灣何以模仿情形嚴重的解釋。

此外,講師還點出臺灣應該走向精緻的質化品牌雖然是我知道的觀點,但今天聽講師分享她那麼多年的經驗後,臺灣未來走向真的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在做一些產業政策的報告或專題時,常常在想在政策規劃上要怎麼改變才能讓現況更好,今天讓我有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也聽到了很多國外的經驗,都是講師親身去過看過的實例,真的是非常寶貴的分享。以上種種都是我很感激的地方。



課程日期:[2009-10-24]
講  者:洪雯娟 副主任

文/柯捷方


這堂課跟我一開始想像的差很多,真的差很多!

我覺得講師很厲害的地方在於,給我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看數位落差這件事,而且結合到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還有未來應該要有甚麼樣的認知、甚麼樣的態度。我對他印象相當深刻,從他開始「互動性教學」,丟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我才發現真的很慚愧耶...我根本是甚麼都還沒準備的來上課,老師的問題我都一問三不知這樣...索以當時有點不敢對到老師的視線。可是這也讓我注意到,原來我的學習模式很被動。但是老師生動活潑的表達和訴說經驗的方式實在太吸引人了,馬上我就跳出慚愧的陰影聚精會神的聽她講課。

除了與IT相關的資訊,老師給了我幾個很重要的概念,要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建立自己的品牌(你很耐操?你很有創意?你做事很有效率?),我們才能在周遭的環境當中打出一片天下,就像是要了解台灣的優勢在哪裡,我們才有可能打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品牌。另外就是,結合我最近看過的一本書: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推~),我發現老師也很重視"發現機會"這件事。像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很鼓勵讀者去觀察環境、發現問題、抓住機會,身邊的機會一大堆,就看我們要不要掌握。這一點跟老師提到的 service via IT、IT as a service的時候,讓我起了一些聯想。

最後,我們能做甚麼呢?
caring
sharing
participating
just do it
我很愛這個idea,讓人熱血沸騰!因為caring和sharing,才能降低認知的落差;participating、just do it,才能帶來改變。

[第七屆]企業參訪—台灣微軟

參訪日期:2009-12-25
參訪企業:台灣微軟

文/吳佩珊


聖誕節,過的非常不一樣。
從最開始的內部參觀,就注意到這個企業對於我們去參訪這件事情的用心。不但參觀人數分梯次並且控管、參觀動線我想也是經過規劃的,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有最好的參訪品質。沒有辦法展示之處,也會說清楚講明白原因在哪,是要節省企業成本亦或管理人員不在等等。充分表達出對我們的尊重。
這一切該是理所當然嗎?我覺得不是。
難就難在每個小細節說出口都非常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難,更遑論企業文化是一回事,展現出來的每個員工特質會又是另外一回事。參訪起頭,就讓我體會到微軟的大度。

[感想-科技部分]

因為之前種種,吳總披掛上陣親自製作的投影片就更加有說服力了。
除了讓我們知道一些IT產業之於台灣的產業價值之外,也縱向的看見微軟的發展歷史:1981 MS DOS、1985圖形化介面、1995 95版本出來、2000 XBOX、2002的XP與2009的Win7等,其實從簡單的表格可以非常一目瞭然,也從微軟的角度一窺當時社會的景況一角。
像是最成功的版本中間會夾雜著失敗的版本,每一次的失敗都成就了下一次的成功,重點就在於如何面對失敗以及面對失敗的態度吧!

對於未來,Bill Gates提到的下一波的數位十年:ubiquitous。
跟之前我們所上過的課程其實是緊密銜接在一起的。這個字在上洪雯娟老師的那堂課也有特別提出,
所以帶給我的感受已經不是訝異,而是開始思考:當環境真的改變成那樣,會有什麼問題與機會?

看完未來對於數位應用的影片,更是把遠端應用更拉近生活一點。這感覺就像本來覺得「這應該很久之後才會輪到我吧」的事情變成「明年就會發生」似的。
但其實我的感受跟有些同學有點類似,在看影片的同時,除了很意外以及覺得很好玩之外,其實會帶點無法接受的感覺。在從小到大的教育,大家都說中西方文化不同,但其實說出這些話的人真的有深刻去體會過西方文化到底有什麼不同?而我們的文化價值又在哪裡?
對我而言,可能這麼深刻的話題離我太遠,只覺得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假設一個成功的科技型態或者是科技產品沒有辦法融入生活,那麼一切都是枉然。如何讓好的科技產品具有好的親和力,我想是最重要的工作。影片內提到的家庭醫學當然非常讓人心動,但媽媽們買菜挑揀與話家常的樂趣與出門找朋友運動的樂趣,
是否都即將會被取代?
成功的科技一定會找到平衡點,而發想的人會不會是你我其中之一呢?還是要充分觀察每一件小事物才行!這是今天最大的收穫之一。

[感想-人文部分]

這次參訪的心得有兩大項,除了科技外,就是人文的部份。
吳總在簡報裡不斷的分享家人、職涯等等的小小心路歷程,能聽到這堂課程的我們除了與有榮焉外,也不禁開始有些反思。最有感受的應該是以下幾句存在大反差的話:
1.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2.理直不一定要氣壯。
3.放下才能創造新局。

很有哲理,到現在還繼續的思考著。

參訪當天來陪我們的Polin和Jennifer、Rex等等也很微軟!中餐都在聽行銷部門姐姐的分享,非常實際也十分受用。誰會知道大環境需要什麼樣子的人才?除了真的很厲害會預測準確未來的水晶球人員...那麼對於剛經歷過金融風暴與即將面對求職問題的我們該怎麼因應?兩個很實在的建議:
1.加強各種語言能力
2.訓練自己邏輯(包含發現問題、危機處理與靈活度)
另外也提到了不管做什麼工作其實都是學習的一種過程,所以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好好把握當下、保持思考的習慣!另外也聽到了一些有關陸資、台資的秘辛(??)~~

這次的企業參訪=有吃有拿有玩又有心靈收穫......難怪歷屆學長姐都一直推薦!謝謝辛苦帶我們的許多人員以及學長姐。

[第七屆]靜態課程—科技如何呼應人性?RFID的應用趨勢!

課程日期:2010-03-27
講  者: 經理

文/魏取向


為了怕又忘記,就一起寫一寫吧XD

RFID剛好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之前也對RFID的定位做了一些研究,以目前而言,印象中大概有3種比較主流的技術,但是效果都不太好。原因是主動式RFID電磁波很容易被金屬、水影響,所以如果擺放的地方有金屬架子、或是人(70%是水)在走動,都會造成電磁波的折射,連小小的範圍都有很大的誤差。所以實際上RFID比較適合做室內的定位,因為室內物品變動性較小,可以在Reader安裝時就先考慮折射的影響,但總之RFID似乎不是一個好的定位方法。

其實我覺得這堂課內容真的很充分,最讓我收穫的是RFID Reader的價格,因為這部分的資料比較不容易在外界取得!但是我覺得似乎有點誤導同學,讓很多人一知半解。其實RFID不是什麼,他只是一個很小、有計算/儲存能力、會發出電磁波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以讓能讀取電磁波的機器去辨識他發送的內容,達到某種目的。所以定位、溫度感應、震動測量...我覺得都只是周邊的配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一台電腦,接一個溫度感應器、一個無線電發射器,每隔5秒發射一個無線電波,電波的訊號描述他感應到的溫度,達到跟RFID溫度感應相同的功能。

所以重點應該在,他很小(又蠻便宜的)!也許這樣講才能講出RFID的韻味吧,從這個出發點來看也許能更抓住RFID可以做什麼用。但另一方面,我覺得講師說得很對,想像力很重要!突發奇想常常會帶來許多新的方便,但當然要務實面的配合啦,而且很多概念有利有弊。例如學童如果帶著RFID的學生證,家長可以得知學童抵達學校,甚至連有沒有遲到也可以馬上收到簡訊,但是說不定只是學童的學生證到了阿!如果連勝文他小孩帶著RFID上學,我相信一定有歹徒會特別去追蹤他的RFID訊號,知道小孩走到哪...連行蹤都一清二楚,那這樣也有可能更危險。總結一句話,科技一定有利有弊,想要征服他,就要了解他的本質!

對了,這讓我想到之前網路流傳的科技害處文章。他說現在很多人使用GPS,會在GPS設定home怎麼走,所以歹徒只要偷到GPS,還可以順便光顧主人的家,因為全家出遊了嘛,家裡沒人的機會很低阿...你覺得呢?

[第七屆]靜態課程—兩岸科技產業智財權

課程日期:2010-04-10
講  者:黃國洲 法律顧問

文/薛仲翔

[課程心得]
今天這堂課收穫真的非常豐富,感覺這個學期的課程都深入很多,講師豐富的經驗就像是讓我們在課堂上透過鏡頭實際看到產業的脈動一樣!一開場黃國洲老師的經歷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在十多年前的台灣就開始從事技術創投這種高風險高報酬的工作,後來老師的講解內容也印證了老師果然是擁有長遠眼光跟強大戰略的聰明人。
第一篇內容提到兩岸智慧財產權的發展現況,也是課程中著墨最多的地方,一開始老師從兩岸的管理單位以及名稱方面帶我們切入這個產業鏈,接著再講到兩岸優惠政策的差異以及企業管理的部分,最大的重點就是放在企業管理這一塊,以下節錄一些我手抄的重點(非投影片內容部分)

(1)兩岸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名詞對照部分:
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應該會讓相關名詞統一化。→優點應該是可以讓兩岸的IPR文件互通,幫助企業提升切入大陸產業的競爭力
#note:因為今天尉池問了我IPR跟ECFA是什麼因此順手補充一下英文全稱,詳細內容可參考wiki或者是其他網路資源,尤其是ECFA前兩天才由中天辦了一場精采的辯論會,大家可以去參考一下政府跟反對黨所持的意見以及論述內容。

(2)兩岸優惠政策比較部分
台灣的減免額度相較於中國大陸相對的少很多,在中國透過申請專利甚至可以讓企業獲利,由於中國這種挾國家資源以令諸資本家衝專利的做法使得企業在中國打專利戰的優勢很大,使得IPR市場相當活絡→就是跟大家說可以跳進去撈一發的意思XD

(3)企業管理部分
●供應鏈─鴻海;專利海(10000+/year)打遍上中下游業者;友達;掌握關鍵發明IP(1000+/year),穩坐上游龍頭
●IP交易─以中科院為例,一手專利一手現金以平均持股方式快速將技術轉移至新創公司並且使其穩定發展。由於其政治體制因此專利鑑價實行上較為容易,能夠成為重要的交易籌碼。
●融資─由於IP具有高風險以及波動性質,在台灣的進展比大陸慢,資金規模也較小。
●研發中心─"研發"=/="開發",由於大陸技術竊盜問題嚴重,因此關鍵技術還是留在台灣、美國等地,中國大陸部分主要都是產品"開發"而非技術研發。
●品牌─台灣走國際化,中國因內需市場龐大,品牌走本土化路線,排名方式非常不客觀!

當我回頭去看上課筆記的時候我就發現老師在整個演講的過程當中就是在引導我們做切入這個領域的邏輯思考能力,第一步要先找到對的人,然後要做對的事情,不要搞錯名詞,再來要了解自身跟對方的競合優勢以及利基位置,然後選擇適合的企業切入點去尋找機會!

第二篇兩岸著名企業裏面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老師的實戰經驗以及教戰守則:
稻草人(先打小公司建立判例)+假證據(利用小招數取得犯罪證據)→打遍天下!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厲害的是「專利退步性」,這個是我第一次聽到的名詞,不過其實在寫code的時候常常會用到這招XD,因為有很多標準跟專利被規範了,所以在開發的時候只能選擇放棄一些較進步的工具或技術,用比較原始的方式去完成類似的功能,沒想到在商場上這招是一個這麼實用的戰略!

第三篇講得比較快,重點應該是在專利跟標準還有Patent pooling這幾個部分,一手專利一手標準就是必勝守則,這讓我想起前陣子剛剛塵埃落定的sony與toshiba規格大戰,最後是由sony的藍光DVD格式勝出,成為下一代的光碟產業霸主;另外還有前陣子台灣DRAM產業的危機,其實也是跟這些有關,未來台灣要在國際市場打出活路,掌握關鍵專利跟標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守則,這就是我們走技術領域的人的責任了XD

第四篇本來是最大的重點─海爾再造個案研究,由於時間不足就沒有詳細聽到內容
老師說記得這兩個公司就可以讓人家覺得你是專家了XD
飛利浦的白手套:
Guardian & Sisvel
順手補充延伸閱讀─2008IFA搜查事件
http://naipo97.pixnet.net/blog/post/21709060

總體而言我覺得這堂課應該是我加入資種以來最深刻最有收穫的一次,也讓我深深體認到科技法律以及專利攻防等等知識對於一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誠如老師所說,想要爬到他那個位置,就一定要懂這些東西,不管是培養spy或者是學習這些專業知識。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像老師一樣清晰的思考邏輯,能夠從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產業裡面找到重要的戰略地位,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出手,如此才能無往不利!

[學員分享]
今天才知道原來貝貝有個雙胞胎姐姐,真是非常有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媽媽的玩物XD,每種擺法都好好笑阿!跟小熊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也很好笑XD
課程上完之後因為卡了個海參在中間所以我的自介讓大家餓肚子了真是不好意思,佩珊媽媽真的超辛苦的,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整理這麼多資料,然後還要馬上做出決定真的是粉累人,聽說阿星也有幫忙做了很多事情,現在有了團務副召跟各組組長以後海參就真的要開跑啦!大家一起加油吧,我會努力尋找美食的XD
喔 順便補充一個學員分享沒有講到的部分,我之前也當過台大的校園導覽員,不過因為沒有照片存證所以就沒有講這段歷史,如果大家想要多認識台大可以開團來個台大一日遊,不管是博物館群或者是動植物以及校園文資、簡易星空導覽都可以喔XD

[第七屆]企業參訪—大宇資訊

參訪日期:2009-10-09
參訪企業:大宇資訊

文/洪瑞苹


進去大宇後的第一個流程是由兩位主管們為我們走出那天的第一步,他們先簡單的就他們過去即未來研發的產品和公司未來的方向做一個簡介,讓大家瞭解大宇這個遊戲公司是在做什麼。而過去我對大宇遊戲的概念多半是「軒轅劍」及「明星志願」系列,當投影片秀出所有產品的時候,我小小的驚訝了一下,當我對大宇還停留在生產「單機遊戲」的公司時,其實他們在其他領域的產品早已玲瑯滿目,舉凡手機遊戲、線上遊戲,甚至在中國大陸也有兩個分部呢。此外,原來大宇也不只靠遊戲賺錢,跟其他遊戲公司很不一樣的是,他們甚至能靠遊戲的原著劇本授權,讓自己的經營版圖擴大。

之後大宇公司的環境參訪則讓我嚇了一跳,因為之前我從未去任何企業參訪過,原以為他們公司的辦公環境應該跟我們學校公部門很像,但其實完全不一樣。他們員工的個人辦公空間很大,擺設方式也人人有不同,繽紛多樣,充分展現出遊戲產業人才的多元度。每個員工也都專注的在做各自的工作,眼角餘光中瞥見有人認真的盯著一個人物,畫面轉來轉去的,是的,我們玩遊戲時不經意的幾秒鐘畫面,也許他們要花幾天、甚至幾小時在做調整,這讓我更感覺到盜版對遊戲產業的殘忍。

企參比較不像上課,不是由講師對我們講述一個特定的內容,重點部份則是擺在我們的Q&A,大家也提了玲瑯滿目的問題,印象特別深刻的有針對企畫部門的運作、公司內部分工、人才的需求、甚至還有對文化產業與政府合作的提問,果然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們,大家所關心的也很不一樣。其中,我對關於大宇對人才概念的部分都很認真聆聽,雖然未來自己不一定有機會能進去那樣子的公司,但仍舊想要了解大公司對人才的需求和概念,畢竟,將步入職場的自己,只希望自己能比海棉更有吸收度吧。

[第七屆]靜態課程—心臟外科手術的簡介及醫療團隊的重要

課程日期:2010-04-17
講  者:黃耀廣 醫師


文/蘇尉池




血淋淋是今天課程的最大感想,怵目驚心,打開胸腔之後竟是一片狼藉,那樣的畫面想忘都忘不掉。


在上今天資種課程之前,其實對今天主題蠻摸不著頭緒,心臟手術?醫療團隊?醫療團隊的重要性曾經在書上讀到,現在醫院分工越來越細,醫生治百病的情況過於危險早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大醫院每個醫師只需認真鑽研自己的專業,許多醫生的專業互補互助,形成所謂堅實的醫療團隊。資訊種子不是醫療種子,今天該不會教我們如何開心和醫院人事組織吧?難道是要提醒我們未來生活壓力大之後,小心身體過勞死之類的嗎?第一次聽醫生演講,沒想到今天開始上課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黃醫生非常認真,他的投影片明顯是汲取各方精華和演講經驗後集結而成的產物。「這是我的照片,我習慣第一張放上我的照片,不是只告訴大家這是我的ppt而已,而是在提醒我自己,每一次的演講都要認真準備,就像自我介紹一樣,在介紹我認識所有的一切。」黃醫生在上課前跟我們講了這番話,有趣的醫生,我心想。


接下來進入主題很快,不是過勞死,也不是心理壓力,沒想到真的就是教開心!只不過不是教我們如何開心,是讓我們看開心的過程,影片毫無預警,當場30幾雙眼盯者血紅的畫面傻楞。


「先跟大家講,最血腥的已經播完了。」在剛剛見識到不知誰的心臟被吸盤毫無尊嚴地翻來翻去後,每個人臉上線條變得像心臟血管一樣怪異,黃醫生笑著又重複一遍,「等下出現的應該都還好。」


不久後,他點了一個剪心臟瓣膜的影片。


達文西系統,這是它的名字。這台機器非常的精密巧妙,就連價錢也是,忽略SUMMER在一旁已經縮進牆角的畫面,這台機器還是令不得不佩服它,回家之後上網稍微查了資料(http://www.davinci.org.tw/?page_id=67),他完全可以取代醫生超級麻煩的腹腔鏡手術,那個手術似乎是個一定要有助手,但有助手不一定方便,方便也不一定精確,精確也不保證畫面不失真的手術。達文西系統令人驚艷的是還可以在一兩公分的小傷口內手術,若是未來AI人工智慧發達,電影裡面才會出現的微型醫療系統,完全就是有可能!現在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機械完全進入人類的生活,想起來雖然新鮮,但隱隱有著不寒而慄。


「我狠狠地被陰了一頓。」黃醫生說明他跟病人之間的糾葛,有時醫生這個職業很無奈,單純的救人仍然會被雜事影響,俗話說人談到錢就傷感情,醫院努力收錢,醫生努力救人,就像白色巨塔那樣,醫院內部不為人知的秘辛,恐怕叫全世界寫作速度最快的作家來寫也寫不完。


當黃醫生結束演講的時候,最後一頁仍然放了一張照片,「放這張照片我希望自己做什麼事都能夠有始有終。」他淡淡地說,我不禁想起一段話,不是黃醫生講的,但一樣有其道理:「只要有一點點的懷疑,就一定要consult學有專精的同事尋求意見,完全站在為病人好的立場,團隊要通力合作。因此,醫療團隊不只是一個名詞,也不是一個招牌︰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照顧病人的過程。」


不是錢、不是名譽,病人的存在,才是醫生的價值所在,真正的好醫生是什麼?我想黃醫生告訴我了。







課程日期:2010-04-17
講  者:黃耀廣 醫師

文/林美貞





上這堂課之前查了很多關於心臟的事,可是有些東西是虛擬的網路給不出來的。黃醫師的這堂課有帶回很多!像是二代健保問題,大學生"糜爛夜生活"的關注,還有N段鮮活的影片啊… 
  之前從來沒有機會看到胸腔中在跳的心臟…今天雖然衝擊有點大的看了快兩小時的活蹦”亂”跳心臟 ,可還是覺得受益匪淺。我真的可以去跟我同學說我看過心臟了!也很感謝黃醫生平常就在蒐集的點滴,才能讓大家學到更多!
  黃醫師說:"爛掉的肉破掉就是心臟破裂。"還真是血淋淋,活生生的說法。聽黃醫師那麼放得開,也就習慣他接下來直接又風趣的風格了。
  忙碌的大學生們可能都得被迫熬夜趕工,可是對於這點,醫生說了:"生命的強度和長度有衝突"。有時候要有取捨吧,看是要走健康路線,還是堅持自己的使命感,完美主義,做完該做的事。
  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軼事或看法:
───生命無價,可是有行情。
───donor cycle
───對於二代健保看法:收更多的錢並不會讓健保就康復。
───心臟外科的困境:以刑求醫,內部競爭(內科闖的禍or 承擔他們創意的結果)。
───低血壓比較長命(只要不暈眩就可以)。有些亂冠名稱的病,會促進醫療產業/健康食品的興盛
───病入膏肓,是心包膜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donor cycle。好像騎摩托車的就可能是這個cycle裡面的一環…但是…課程結束,討論完海參之後,我還是騎上了我的心愛小車車…唉唉…考慮賣掉以後拿來補貼公車費好了@@
  我還記得黃醫師舉過的一個例子,他不經意講出的一句話,讓我把黃醫師列為我目前看過Mr.最有醫德第二名.(第一名被我已退休的外公先包了。相信黃醫師不久會超越我外公的^^)
Ex有位認真的勞工,因為常吃麥當勞30歲時,腸子就變成快70歲了。他妻子腹中的小孩會變孤兒…或是遺腹子…醫師很想救他…可是….
“我很想救他”。這個故事,這句話,都很感動人。也讓我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多一點的認識。醫生不再是那個在白袍下寫寫病歷,問問診就離開的人。他是一個會去關心 ,會去幫病患找資源的熱血醫生的啦!
  在Q&A中問的問題:
1.開心手術容易感染?
感染是醫生的好朋友
2.一個上午會經手多少病患?
有時候一個早上十幾個病人就夠了。 至於目前一位醫生收很多病患,門診質量可能不佳的問題,健保目前有門診數量限制。
3.對於心臟問題很多的台灣人,除了網上查得到的,還會給台灣人甚麼建議呢?
如果台灣人的生活日漸西化。Ex.仿照西方人(美國人)的生活型態(吃麥當勞),容易像外國人有較高的心肌梗賽率.
4.醫不好然後轉院的病例,建議他們去哪裡就醫?
醫生回答說病人去林口長庚後,除非病情穩定,不然幾乎不會轉院了。我的解讀則是林口長庚事實上在國內已經是醫療設備和醫療資源很豐富的大醫院了,不太會有搞不定的病情。
最後是黃耀廣醫師的介紹的: www.openheart.com.tw 臺灣開心公司

[第七屆]靜態課程—兩岸科技產業智財權

課程日期:2010-04-10
講  者:
黃國洲 法律顧問


文/林浩崴
很感謝黃國洲老師花費寶貴的時間來跟我們上課。
我就直接切入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投影片:兩岸的比較
獎勵投資的政策:
台灣的獎勵投資條例只有IP收入免稅、中小企業輔導僅僅是一點幫助、專利年費減免更是杯水車薪;
反觀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政策是企業的營業所得稅減免10%,於是看投資規模可節省上百萬甚至上億的稅負、
專利資助管理條例補助企業申請歐美日的專利,金額之多甚至是超過專利申請費用,企業申請越多專利反而越多收入。
我不認為台灣的經濟實力無法效法中國,但政黨整天忙著選舉,自然沒時間長遠規劃,我想這是格局的問題(嘆)
IPR Supply Chain:台灣為賣方,中國為買方
老師舉了友達與鴻海的例子,說明台灣的企業將發展已久的法務經驗,複製到中國。
訴訟爭議:台灣為原告,中國為被告
專利交易:台灣為賣方,中國為買方
上述兩點基本上不太意外XD
股票上市:基本上是相同,只是名詞不同
台灣:集中/櫃檯市場、中國:主版/創業版
融資:台灣試行中,中國已起步
此項為台灣唯一落後中國的部分,原因是中國為共產黨,國家想推動什麼政策,銀行都得配合;
反觀台灣,由於銀行不懂專利相關的商業內容,故步自封,使得推行緩慢。
研發中心:數量論台灣下降,中國上升,質量論台灣向上,中國向下
這部分有點出乎我意料,於是舉手發問,想不到就開始了一連串大家停不住的QA,造成老師講不完,囧。
老師的回答是由於中國的誠信及忠誠度問題,使得許多大企業不敢將研發中心移往大陸,
只是虛設在那以獲得租稅優惠,並沒有實際的研發中心。
而台灣也有優秀的人才素質,以台灣做基地前進大陸是個大企業的做法。
品牌價值:台灣國際化,中國本土化
雖然中國大陸有許多企業收購國際品牌,如聯想購併IBM的筆電部門,吉利汽車購併Volvo,
但總體而言大陸的企業主在國際觀上還是不足,看短期效益而不看長期利益。
除了以上投影片的內容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老師提到專利的價值是隨著時間波動的,
就像股票一樣,一有新題材出現就立刻變得有價值許多。
如E-ink的技術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一直乏人問津,到了電子書的話題發燒,價值一飛沖天。
中國已專利證券話,提供公開的鑑價與交易機制。
這也是從事專利相關行業的迷人之處。
其他部分由於涉及許多八卦,就不在此列入心得了。
我個人認為這是本屆資種迄今最精彩的課程之一,
面對中國崛起,黃國洲老師的中國經驗十分珍貴,對台灣的未來發展極為重要,
不知道是否還有榮幸邀請老師再開第二堂,甚至第三堂的課程:)

[第七屆]企業參訪—瞻營全電子公司

參訪日期:2010-03-19
參訪企業:瞻營全電子公司


文/ 林女衣婷
這一次來參觀瞻營全電子公司是我第一次這麼貼近台灣的中小企業,從網路上或是報紙知道台灣的中小企業很厲害,但不曾親身經歷過,所以這次參訪從陳經理口中問到很多我想知道的事情,覺得收穫很多很高興。本次參訪當中我問到的問題,就在此整理與大家分享,為請教陳經理後再經過自己理解的答案,所以我覺得多少有點誤差XDD
1. 為何貴公司合作對象偏落後國家,是因考慮到市場區隔嗎?那是為什麼能獲利?
目前開發出的小筆電要明顯的與ASUS的小筆電有所區別,在價格上與設計上較適合偏落後國家所開發出的方式,如可適用在沒有電源線的教室,可以使用一般規格的電池,像我們現在用的筆電電池就必須配合各家廠牌規格使用,以及Edu book消耗功率為8W,相較於一般筆電的175W省電許多,但cpu相較處理速度就較慢,看YOUTUBE會LAG。在當地可能無法都有無線網路,所以設計無線網卡的插卡式插槽,以這些功能來說,在較落後國家較適用,以百元筆電為目標,採薄利多銷的方式。
2. 此款電腦省電,是否考慮做電子書?
電子書使用的CPU是ARM,雖然Edu book已經很省電了,但是ARM是RISC架構,比CISC架構更省電,所以不考慮開慮電子書。
3. 貴公司產品有沒有考慮行銷給先進國家的小孩子或是小學生用?
曾經試著做過,但反應沒有很好,主要是CPU的效能,沒辦法看YOUTUBE就讓大家認為是不好用的產品,陳經理指出,在市調當中,先進國家所得較高,不在乎價差80美元的產品,而傾向選用效能較好的產品。
4. 既然推展給落後國家中,受到的政府干涉較多,那為什麼還是要選擇做這塊市場?
雖然推展給落後國家的使用政府會要求”bonus,但是他們拿到之後還是會去推展”。
5. 推展給落後國家,客戶期待的應是可以用很久的產品,但電腦是屬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是否有想過讓客戶持續使用,或是購買新產品?
電腦的耐用度主要考慮的是LCD的壽命,而不是CPU,LCD受損後這部電腦就無法使用,比較不考慮如何push消費者汰換舊機。
6. 貴公司主要是CPU firm,但又有製作自己的產品,在供應鏈當中是定位在哪部份?
主要應用於工業電腦當中的cpu供應商,當開發出eduBook以及其他的附加產品是可以說服客戶說這個CPU有什麼功能,有多好用,機緣巧合就做下去了!
7. 貴公司在開發新產品時是如何思考去製作一個新產品?
邊做邊學,以及參考主流公司的發展方向,找出適合自己公司可以研發的產品
總結此次參觀,其實我對於經理說的,為了要識別個人電腦而在電腦可以放照片是我覺得很棒的點子,還有在電腦有效資源整合上我真的覺得太聰明了! 另外經理說他們是走技術導向,比較不是屬於造型導向,讓我想到現在我們筆電只要比較有設計感的價格往往都可以抬高,但這點我想以不是在較落後國家適用的部份,他們在乎價格比在乎造型多很多,但我想到的是,既然這台筆電這麼省電,而經理說六月份開發出的cpu可run youtube,其實在包裝設計就可以外包給學生或是大陸的設計廠去做,因為我知道有個作wii / xbox adaptor的個人企業將東西做出來後,設計方面交給大陸工作室,他們可以一口氣從設計外型到成品都做出來。
有個美觀的外型後,接著可以考慮將這項產品銷售給跟台灣環境差不多的國家賣這台電腦,將這台電腦做清楚的定位,其實可以搶下小眾市場,例如想放一台筆電在教室的學生,但又害怕被偷,拋棄式電腦其實可以大大作宣傳,因為在小筆電市場當中,大家還是覺得1萬多元放著被偷也是會心疼,那這台筆電的優勢就是”被拿走也不心疼”,資料也都存在隨身碟裡也不用擔心被盜。
再來是設計軟體課程方面,不知道瞻營全電子公司找的軟體廠商規模是多大的,但我覺得如果想搭售,考慮台灣的教育出版商,應該有做數位化的教學功能,在媒合度上或許可以更高,不然可以考慮台灣的教育大學的資訊教育系,基本上作一些有點難度但不是太難的東西,又有錢賺,學生是蠻願意試這塊的,所以如果想做教育軟體可以考慮往這方面走,不過因為我也沒唸過教育體系的學校,這是我對此方面的猜測。
再寫詳盡以及做市場調查就可以發論文了XD

[第七屆]靜態課程— Why Me?MIT創業達人談創業

課程日期:[2010-01-16]
講  者:
翁樸棟 校長


文/陳玟伶
Quality is given, Service is appreciated, Price is the bottom line. 這上學期的最後一堂課,校長給我們上了一堂Priceless的課。
一開始的時候校長問了在場的同學們有誰想要創業,包括我自己,好多好多人都舉手。 隨之校長問:為什麼要創業?創業的目的是什麼?
創業的定義是:
創業成功的三大元素是
1. 專業知識
2. 人脈存摺
3. 資金
校長又問了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資種的課程中總是要我們做預習與複習的動作?
實務經驗能和我們課堂上的理論結合,理論是從無數經驗中提煉萃取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讀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發。所有的真相都是越辯越白,所以即便在台灣被動的教育氛圍下,我們應該積極學習,要學會思考與提問進而討論。
在這強調創新的時代,惟有具備相關知識我們才能從中創新。
同時,在做生意時,擁有專業知識也能讓客戶認可你,As salesmen, we don’t beg for business but EARN it!
課間休息時間,校長對名片事件進行機會教育,Proactive的處事態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就像同學提到這類似打羽毛球時要做球一樣,殺球那一拍不怎樣,做球給對方打高飛球的那一拍才是藝術所在!我們要盡量提早在事情還可以改善、挽回的期間去發現問題,並確認一切沒問題。應該要讓該發生的事情在同一時間做對,才叫成功。 這跟上次陳於志老師課堂上的一句話相對呼應: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by right people.
若等到錯誤發生時我們再react時就已經太晚了,因為事實已經造成,而怪罪於某人只是讓錯誤有個歸屬罷了!
Being proactive is hard, but it’s what we should try to do. It’s what makes us extraordinary.
在將近三小時的時間裡,校長用很多他自身的個案來分享他的創業經歷,在這麼多的創業歷程經驗當中我覺得校長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會將心比心地仔細思考,他手上的產品被哪些客戶群需要?找出對的、需要的客戶並帶給客戶貢獻。
最後,校長說當然在他的創業過程中有失敗的經驗,但他忘了! 我聽到時我真的笑了,大家都說要記取教訓,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忘記他失敗的經驗。 校長說因為失敗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找出成功的原因更重要。因為失敗太容易了,但成功卻難得,所以再來一次時我們應該要知道先前為什麼成功,進而複製類似的元素在下一次的挑戰中。 Find out the pattern and repeat it again and again. 所以我要好好運用”總召秘笈”,複製五屆六屆春酒的成功因子於七屆中。

[第七屆]靜態課程—如何行銷團隊構想?行銷企劃嚇嚇叫!

課程日期:2009-11-14講  者:黃弘傑 總監

文/陳識傑
老師首先將傳統以及數位的行銷手法做了一些比較:
----------------
傳統行銷
方式:電視、報紙、廣播、雜誌、買新聞、記者會。

數位行銷 (缺商業數位行銷的例子)因為很少印象皆是買網路廣告
方式:不斷在變換、顧客群在上甚麼網站、很難去選擇並且找出來。

傳:效果(銷量增加)是可預期的
數:效果如何預期?確定可吸引很多人、但實際效果難橫量。

傳:消費者的生活形態是很重要的。早上起床、上學…較可捉摸。
數:消費者形態很難捉摸、你自己本身也只會上特定的網站(也是眾所皆知的那幾個)。所以大家都去買、那相對之下成本也不會便宜。

傳:電視廣告、淘汰制:所以現在廣告變得更有效,因為只剩下少數幾種廠商可以。
數:無名小站、能買廣告的也非等閒之輩,也需要有一定的金錢實力。同時要能獲利也很難、同時也摸不著邊。
----------------

接著帶出了數位行銷的重要觀念:
數位比傳統難以捉摸、變化更快、且更難有效的被評估。(行銷產品尤其如此)

整堂課讓我最覺得訝異的是數位行銷,居然是把世界縮小了!
因為太多了、資訊爆炸!
人能接收到的、能處理的有限,因而造成這樣的結果!
那數位行銷怎樣才算有效?
讓目標顧客群知道就好?還是應該要讓大眾知道?
這是我在思考的問題之一。

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科技發達世界是平的這個觀念已經非常普遍了。
但數位行銷卻是相反的結果?
那是否還有別的領域尚也是如此呢?

[第七屆]靜態課程—如何讓創意實現?專案管理與執行力




課程日期:2009-10-17
講  者:范佑群 專案經理

文/洪瑞苹
[課程心得]
在上這堂課之前,我真的還滿徬徨的。沒有社團經驗的我,系上活動也不多,加上又是教育體系的學校,我真的不知道「專案」這個嚴肅的名詞,內容到底是什麼東西……而之後當范老師問大家有沒有社團活動的經驗時,答案是零的我,內心更慌張了,幸好,之後的一切都由黑轉紅,漸入佳境。
整堂課上下來,可以發現范老師的準備非常豐富,把我們當入門者,循序漸進的教法也跟我平時寫教案的規則非常類似。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學校老師總強調,一開始一定要有一個 “Warm-up”,將學生的注意力抓住,並為整堂課做一個簡單的引導,范老師以「雜亂無章」的數種顏色圈圈,為大家做一個小小的測試,並成功抓住了的大家的注意力,告訴我們「有效歸類」的重要性,而這正是「專案管理」的菁華之一。
之後范老師為了帶入我們的專案這個主題,開始請大家對自己的預習功課作一分鐘的發言,一開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動筆記筆記(包括我),這時老師還提醒我們要將其他人的發言記下,我心想:「是啊,連老師這麼厲害的人都要記筆記了,何況是青澀的我們呢?」我覺得老師也是利用這個機會,告訴我們,傾聽他人發言與做重點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然後隨著大家開始重複前面的人的發言,范經理也毫不浪費的縮小了發言的範圍,而之後,老師才告訴我們這個活動的意義──  我們的專案,應該要以我們的需求為出發點,每個人應該都要對這份專案有認同感,所以了解每個人的意見,才能讓我們的專案更貼近我們。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范老師針對我們的專案做出指教的部份,我想可以分成幾個重點:
第一, 目標要明確,所有專案都是從零開始的,而目標就是我們的方向,如果我們連方向都還不確定,接續的工作是很容易發生問題的。
第二, 內容要明確,范老師多次強調「數值量化」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唯有準確的數值,執行時才不會有模糊地帶。
再之後,則是比較偏向專業內容的教學,像是對「專案」與「專案管理」這兩個字做定義的解說、說明十個專案成功的原因、PM中的九大領域的關係(這邊老師的解說超強,簡單又清楚!),這個部分我最有印象的則是工作分配的方法,其中有最傳統的「功能性」、「弱矩陣」、「平衡矩陣」、「強矩陣」、以及最後的「專案式」等等,當老師上到這一段時,我想起我們上次去大宇企參時,有同學也問到了大宇內部工作分配的方法,當時的老師也說他們是使用「專案式」,當時覺得奇怪,今天一上課,兩相印證下,一下就理解了。
除了基本的專案內容外,老師也提到了執行專案的許多「方法」,老師說,專案失敗的原因,他覺得不是在人,是在做事的「方法」,想當初我寫預習時,還把專案失敗的原因都歸於「人」這個元素呢,沒想到上完這堂課就完全改觀了。
上課前,有同學提到,外面上這種課,一期都要好幾萬塊,說真的,我也覺得我們這堂課的價值是……無價!老師真的試著要給我們很多東西,只可惜時間實在不夠,沒辦法全部都上到,但就算是有上到的部份,我也已經學到許多過去從不知道的「專案」知識。
謝謝老師的教學熱情,謝謝課務學長姐們為我們請來一位經驗和知識都如此豐富的老師!

[第七屆]靜態課程—如何與業界接軌?談台灣學生的必要競爭力!

課程日期:2009-09-26
講  者:吳欣芝 老師

文/黃建誠
[課程心得]


第一次看課表得知講者來自「文化傳播公司」,而且職位是「董事總經理」,對於這兩個名詞十分好奇,因為並不是很熟悉,後來搜尋後才知道五葉神是一家大陸的製菸公司,能夠有機會認識這特別的產業,自然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除了以前在企業倫理課曾談到美國菸草公司的Case外,平常很少有機會接觸這方面的知識。上課前聽同學(也是資種學長)荏傑說,講者是資種創校元老學姊、很年輕,因此也滿期待和我們年齡相距不遠的前輩如何創造自己的天空。
欣芝老師一開始先介紹了一下她的背景,看起來很年輕可是擁有很多經歷;以及大百匯集團旗下的五葉神文化傳播公司負責Marketing、廣告等;以及介紹何謂董事總經理。
接著大致上分成三個部份:
一、強調具備基本的ability
(一) 清楚表達的能力
1. 以台灣和大陸來說,就存在著文化隔閡以及「中文」的溝通問題。
2. 如何catch別人所傳達的意涵是很重要的,大陸人往往說「了解了」,但其實是一知半解。
3. 企圖緩和氣氛的用語往往是不必要的,例如:我想…。在公司表達應言簡意賅。
4. 透過反問或者再次確認,以了解是否遺漏。
5. 英文的要求,至少要聽的懂老闆在講什麼。
6. 要習慣當地的用語,例如菸草的名詞都是China版;或者其他名詞,例如:移動硬盤、頭腦風暴。
7. 習慣專業性英文,例如:RAM等。
8. 談事情時要強調時間、地點、議題,忌談了一大篇卻沒提到這三者。
9. 企業合作是Based on 合約以及credit。
(二) 文書處理能力
熟悉 Word、Excel、PowerPoint等使用。
(三) 注意適當的穿著
衣著(穿西裝、套裝等)、舉止(例如直接彎下腰撿東西是不太文雅的)等在公司都要特別注意。
二、具備一點專長
1. Common Sense:
走哪一行就要對那一行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例如:念資訊的,電子書產業是基本知識。
2. 獨特的優勢:
以學生來說,可以具體舉例你辦過哪些活動,從中學習到什麼,而在公司部門裡也要建立自己獨特的優勢,否則你的存在其實是可有可無的。
3. 建立自己的價值與優勢:
培養一樣你最懂的東西:老闆對你的信任,其實是建立在你的feedback上。
4. 不是人找不到工作,其實公司也常常找不到適合的人。尤其在Branding& Marketing產業的員工流動率很大,在奧美工作的往往都不超過兩年。
三、與企業接軌
(一) 自我認知,清楚知道自己定位。30歲前不要在乎title與薪資。
(二) 相信你所相信的,Try it !
(三) 多研讀多了解會讓你有更多談判的本錢。例如:菸的定價、出廠價等就是一門學問,有時候還要自己從市場上買菸回來,以穩定市場價格。菸類的廣告有很多限制等。
欣芝老師最後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作為結尾,其實這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銘,第一次聽到是從Steve Jobs 的演講中學到的,所以這次聽到還滿有共鳴的,希望自己也能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學習。
在後來的QA其實也有提到許多有趣的問題,像是
1.五葉神的年底營業額,在年初就知道了,因為它的需求遠大於供給。
2.五葉神slogan從「實幹闖未來」,改成「闖者善行」,並結合南方日報改革開放30年。
3.有同學問菸業其實有害人體,從業者如何思考此一問題,欣芝老師則回答,吸菸的人在以後的以後,二十年後都還是存在的,所以五葉神是以幫助減少吸菸的危害為目標,而且不會賣給青少年和女性。
4.一份完整的企劃,最重要的還是最後付諸實行,利用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好的效果。
總之,聽完了欣芝老師的個人經驗分享,對於自己該培養的工具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同時對大陸的情況也有了一些新的了解,除了始業式外這堂課也算是第一次正式上課,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期待以後還會有很多收穫。

[第六屆] 靜態課程-安和國際有限公司 黃弘傑總監

課程主題:網站獲利之三項設計力: 產品力、價格力、表現力
講師: 安和國際有限公司 黃弘傑 總監



大學開始我就迷上了網路購物及拍賣
時常在各大購物網站以及拍賣網站流連忘返、進行挖寶!
總而言之
網路的極便利性讓我的生活脫離不了"電子商務"
加上未來規畫能踏入電子商務產業
因而特別期待這周的課程

老師一進門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因為.......超帥超明星臉



課堂一開始老師就一直強調品項與品類以及產品組合
在網路創業的開始
必定是先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你想賣什麼?
你會賣什麼?
你能賣什麼?

進而衍生出產品組合的概念

而產品組合的類型又可分為水平面、垂直面
水平的產品組合屬於較廣的類型,品類多但品項少;

而垂直的產品組合則偏向較窄的類型,品類少但品項多
端看個人決定如何建構自己的網站而定。

在這難得的講座中
老師也分享了很多建架自己網站及平台的方式與檢視方法
除了讓我們更加了解開店的基本流程與注意事項外
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提到一個過去鮮少思考的問題:
"包裝配送占據產品利潤中很大的比例"
但過去我總是認為商品與通路的成本才是佔大部份的
以一般我們常見的行銷手法為例
降低商品售價並且轉嫁到運費上面的技倆在網拍上還蠻常見的
許多賣家將商品售價降低但是運費卻較其他業者高出一截
且不提供面交的服務
或是與貨運業者簽約等等
就是為了自己的價格能夠有競爭力

此外
老師的一句"成本降低10%,獲利會創造兩倍"
則已成為我心中的座右銘之一了

簡言之
凡是降低成本之後所獲得的獲利絕對是倍數成長的

[第六屆] 靜態課程-中天電視台 陳佩敏導播

課程主題:新聞媒體現況發展與未來新趨勢
講師: 中天電視台 陳佩敏 老師

喜歡陳珮敏老師幽默又搞笑的上課方式,課程中我們學習了解到新聞製作的繁雜步驟。時代進步後,數位化的便利,雖然有許多令人省力及快捷的面向,還可以減少了人力的成本,反面觀之,意謂有許多人會因為公司購入自動化設備而被裁員。因為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回收高貴儀器的經費,這些都是每個企業會面臨到的問題。

課程中老師展現了她說話的轉折和圓滑,看起來很年輕、很孩子氣的老師,其實在聽她的報告中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她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 陳老師提到任何事都需要從基本基礎打起,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

機器是拿來使用的,沒有反覆練習就不能事半功倍,而靈敏度及自信更是讓事情成功的主要關鍵之中。老師提到在做事情之前要有百分之兩百的自信自己可以達成,這些自信當然是累積於以往的經驗和詳細的企劃推估。課堂上也提到傳統及數位的製播模式區分,更針對媒體的一些工作流程及思路分析的精闢入裡,使我收穫良多。


最後附上一張課程結束後的團體照,獻給所有來資種授課的老師及第六屆資訊種子的夥伴,以及感謝協助所有資種活動的長官幹部們,謝謝你(妳)們。

by 文欽

引用自:http://tinyurl.com/lgm9wq